Saturday, December 19, 2009

重新听到陈家凯

相隔了这么多年,我终于在金河广场举行的陈家凯的《呐喊》首唱会(2009年12月13 日)再一次听到陈家凯的现场演唱了。当天家凯唱了《飞行943》、《呐喊》和《恋人爱人离开我的人》,声音还是像往昔那样有感染力。家凯是属于舞台的——坦白说,家凯的现场演唱比我们在专辑中所听到的还要强很多倍。我想只有在现场演唱的时候,家凯才能将自己的情感随着旋律释放出来。

有时候我在想,当初家凯决定不唱歌去继续念书,对他来说可能是一件好事。就像当年梁静茹从台湾被“遣送”回马来西亚,以寻回唱歌的感觉。在离开乐坛的这几年,家凯把书念完了,也曾经想很多人一样在某间工厂当工程师,也经历过工厂必须关闭的问题。现在重新拿起麦克风唱歌,他至少在心态上比以往成熟了很多。

谢谢滚石把这一把好声音带回马来西亚的中文流行乐坛。

家凯在比他还大牌的舞台布景前投入地演唱歌曲。
这是写《复活谷》(曲)的小红人。

看来只有我一个人专心拍照,家凯不知道在跟我的儿子谈些什么。

Wednesday, December 2, 2009

难道歌词不是艺术吗

趁着手术后在病床上动弹不得的几个小时,我把华少和刘十禾合著的《我爱记歌词里的文学蜜饯》看完了。我之前曾经介绍过这本书,作者解剖了一些中文流行歌曲的歌词,让读者了解歌词跟各种文学著作之间的关系。我在书中读到了一段对流行歌曲歌词的看法,非常有同感,因此给大家抄下(摘自《同学们,你们知道罗大佑是谁吗》):

“该版教材(按:收录罗大佑的《现象七十二变》的《大学语文》)的主编、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南开大学教授陈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进一步解释说,流行歌曲通常被定在大众文化,不能进入严肃艺术的范畴,离文学似乎更远,其实这是短视的偏见。从诗歌历史看,很长一段时间内,诗就是歌,歌就是诗。中国早期的“诗三百”都是有曲调、可以吟唱的。诗不能吟唱,是近100年的事。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代的流行歌曲,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乐府诗。”

在中文流行歌曲的创作中,很多时候旋律和歌词是分由两个不同的作者来完成的。在歌词方面,我们不但在迁词用字方面有一定的要求,而且要内容要有意境。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在中文流行音乐的颁奖典礼中,会设有“最佳填词”这个奖项。当现代诗逐渐变成高格调的文学种类(现在还有多少人会像早期的学生为诗疯狂……),歌词仍然是平易近人。如果你自认是很有品味的读诗人,你可以去听听和看看陈绮贞的《鱼》,够不够诗意呢?在看看林夕写的《富士山下》,是不是文字和意境皆佳呢?

Jocelyn Chia所开的马来西亚玩笑

我去看了那个最近议论纷纷的stand up comedy 的片段--如果你不知道发生什么事的话,就让我简要解释一下:Jocelyn Chia(出生于新加坡,目前为美国籍)在美国作某个演出的时候,为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作比较,然后间接以马航MH370失联的事件作为笑料的材料。当然,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