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3, 2014

大日子后,发现天天好天,原来是《一路有你》


在看《一路有你》的过程中,我没有像预期般如看《天天好天》时一样被好几场感人的情节感动落泪。即使是到结尾Bee在婚宴上最触动我的情感的一段话,我的眼泪在眼眶中打转,但没有流下来。

后来我在大众书局买了由红蜻蜓出版社出版的电影制作特辑《在路上》,看了之后才知道原来Chiu导在安排电影情节方面,刻意减少一些所谓比较煽情的戏,例如导演没有让匆匆从沙巴赶回来的Bee流着眼泪吃着已经冷掉糊了的生日面线,没有放大全叔倒掉面线失望的心情(虽然有故意和音效设计师杜笃之将鸡蛋掉在铁桶的声音放大),反而让全叔在第二天早上重新再煮一碗加了两颗水煮蛋热腾腾的面线。

虽然电影的情节没有高潮迭起,没有催泪的情节,但留在我心中的感受,却远远超过《大日子》和《天天好天》——虽然我以前没有面对像Bee和Benji所面对的问题,但是电影中角色们对彼此之间的感情和爱,我也是和他们一样。《大日子》和《天天好天》是电影角色让我感动,《一路有你》却让我身同感受。

少了特意安排的煽情情节,《一路有你》却为不同的观众,在心里留下了不一样的感动点——看你现在是在人生的哪个阶段。这出电影能够得到这么多观众的共鸣,是因为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在电影的角色上,无论是全叔、Bee或者Benji上。对很多年轻的朋友来说,即使他们的伴侣同样是华裔、不像Benji一样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他们也一样面对长辈之间的冲突,也渴望获得长辈们的祝福;对很多老一辈的朋友来说,他们也可能同样面对和全叔一样的问题,认为孩子不再重视自己的想法,有着沟通上的代沟。或许因为Chiu导没有特意安排煽情情节,更能够让观众将自己投射在电影中的角色上,更符合马来西亚华裔社会比较含蓄的情感。

结婚到底是两个人的事或者是两家人的事,是没有一个所谓正确的答案。电影中所要带出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点就是,与其用吵架来解决家庭之间的冲突,倒不如大家互相迁就和让步,反正大家都是疼爱对方的,为什么不用带来最低伤害自己和对方的方式来解决冲突呢?很多年轻的朋友一直说长辈固执不能改变,其实转过来看,会不会是我们自己固执不能改变想法呢?而年长的朋友或许要接受时代的变迁,人的看法和思想和以前不同的(不要一直说什么都是以前比较好),给年轻人多一点空间,不要执著于要年轻人循从所有自己曾经走过的路——毕竟他们已经是成熟的成年人了。

如果你认为电影给予你的感动就足够了,我就不会建议你看电影制作特辑《在路上》——因为书中会揭露哪些片段是用电脑特技的,哪些片段其实是在别处拍摄的。如果“原来是假的哦”的想法会降低你对电影的感动的话,那你不要看好了。制作一出电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牵涉的资金、人和事实在太多了,如果幕后班底没有一定的技术和经验的话,根本不能够完成像《一路有你》般的电影——所以奉劝马来西亚一些正在兴致勃勃发电影梦的朋友,请你们好好地找有水准的幕后班底,马来西亚的观众也是有水准的,拍坏了电影请不要埋怨马来西亚观众不支持本土电影。

来到贺岁片的完结篇《一路有你》,Chiu导已经摆脱了《大日子》和《天天好天》的青涩,整出电影慢慢显示出成熟电影的气势——尤其是掌控槟城姓周桥拜天公和柔佛古庙游神的场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然,你可能会指出一些技术上有待改善的地方(我也没有说这是一出完美的电影,有些地方也是有点卡的),但毕竟这才是Chiu导的第三出电影,也看得出他交出充满诚意的功课。

对了,想提一提电影中漂亮的水彩画是出自马来西亚非常有才华的年轻朋友龚万辉——无论在绘画和文学(获得花踪文学奖的小说和散文方面的奖项)方面都很厉害(如果你有阅读《星洲日报》的话,你时不时可以在副刊看到他画的插图)。很多朋友在推荐《一路有你》的时候都说要支持本地电影——如果大家在音乐和文学方面一样给予本地优秀的朋友更多的支持的话,他们就可以更发扬光大了。我们不必等到海外的朋友的肯定之后,我们才肯定本地优秀的人才。

还有我也是超爱Benji所创作和演唱的《The Better Half》,歌词幽默搞笑,但听起来心里暖暖的。


Jocelyn Chia所开的马来西亚玩笑

我去看了那个最近议论纷纷的stand up comedy 的片段--如果你不知道发生什么事的话,就让我简要解释一下:Jocelyn Chia(出生于新加坡,目前为美国籍)在美国作某个演出的时候,为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作比较,然后间接以马航MH370失联的事件作为笑料的材料。当然,应该...